央视新闻:今天,清泉再次流淌,江湖更新。 “十四五”期间,随着河湖水系衔接加强、生态补水力度加大,不少河流、湖泊恢复了水域面积。京杭大运河、永定河、西辽河等一大批河流在断流多年后也实现全线通水。 “十四五”期间,我国还建设了一大批灌区工程,加强灌区现代化改造,为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粮食稳产丰收提供水资源保障。都江堰灌区是我国大型灌区之一。 “秦水东流,润天府两千载”。都江堰安是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无坝水利工程,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历史,至今仍在使用。它不仅是世界灌溉遗产,也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如今,古老的都江堰也焕发出“青春”的光芒。 “智慧水务”治水是千年工程背后的中国智慧 这是都江堰灌区第一标段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虽然2200年来,著名的鱼嘴形状和位置稍有调整,但基本保留了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的设计理念,即利用鱼嘴引水,将水调到人工开凿的内河、运河中,以忍盛世之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都江堰灌区总灌溉面积约为282万公顷。由 e“十四五”规划二号文件,即到2025年10月,都江堰灌区总灌溉面积将达到1165万公顷。灌溉面积更广,为更多人口提供服务保障。如果翻看“三十五年”期间的数字,就会发现,五年来,都江堰灌区总灌溉面积增加了74万公顷。五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来自都江堰灌区管理机制的转变和数字化管理方式的转变。 2021年,经中央和四川省批准,全新的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终于成立,开始对整个灌区实施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综合管理。记者拍摄时,外间的两孔大门g河正在缓缓开放,这条指令是从2公里外“十四五”才建成的都江堰灌溉指挥中心发出的。这里是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除了指挥调度职能外,每年夏季四川进入主汛期、岷江形成洪峰时,也是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减轻洪峰、保证下游安全的前线指挥部。物联网数据融合,让灌区管理更加精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孪生与物联网大数据的融合,可以清晰了解岷江上游的水流状况、天气情况、渠首段所有闸门的运行状况、干渠的配水状况等,并进行远程管理。这就像提供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千里眼”和“顺风耳”,还安装了“智慧大脑”。跟随岷江水从都江堰灌区调来,记者来到距离都江堰水利枢纽110公里的眉山市黑龙潭水库。从远方滚滚而来的水源,在黑龙潭水库进行定期补水。如今,都江堰灌区已形成总蓄水量达23亿立方米的水库网络。更加年轻、更有活力的都江堰灌区也将用自己的努力为四川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河流蜿蜒,治水知识流淌数千年。我国是世界上水情最复杂、河流管理最困难、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之一。推进水利建设d 消除水害始终是国家治理和安全的大事。从古至今,治水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举措。这三个字都是甲骨文中的水字。虽然形状略有不同,但我们都可以看出,水是甲骨文中常见的文字形象。字形如一条蜿蜒的河流,两边有水岸,中间有一条流动的脉络。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因水而生、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盛。同时,在其漫长的历史中,我们也遭受过洪水的侵害。几千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探索控制和利用水的方法。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水融合知识。从远古到农耕盛世,中国人的待人之道水不再是单纯的“抗洪”,而是开启了一条“顺其自然、固本益罪”的智慧之路。古代大禹抛弃了“拦水”的旧法,沿山河疏浚河流,将洪水转入大海。他还在良田退水后翻土地,定下了“运河”治水的基调。汉代贾让深知“为水留余地”,建议不要与江河争夺土地,而应让路以和,或开渠考虑灌溉,充分诠释了“人水合一”。宋元明时期,治水讲究“精细化”。宋代采用疏堵结合的堤防来阻挡洪水,同时记录水位和泥沙位,并依据数据产生动态调整。明代潘继勋用“窄河“渠道”加速水流,利用水力冲走泥沙,再用三重堤坝形成坚固的防线,将“治河”“治沙”拧成一根绳子。这种流淌了数千年的治水智慧,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民生的关怀,至今仍与现代水利工程遥相呼应,成为中华文明中重要的“水密码”。水滋润中国。 治水兴国。水的本质将为中国带来繁荣。几千年的治水智慧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水利兴则民富,水利强则民生安,节水改造实践永无止境。 “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快水利建设水利工程一一展开,数据令人惊讶。五年来,我们的多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世界一流”。五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22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首次突破万亿元级别,连续三年打破历史纪录。五年来,我国防汛抗旱体系不断完善。水库防洪能力达1856亿立方米,堤防保护了6.6亿人口。我国已建成水库9.5万座,总库容超过1万亿立方米,水库类型、数量和高坝数量均居世界第一。近五年来,我国建设了大量水资源工程、引水工程、灌溉工程。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9000亿立方米。我国已建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村集中供水系统。到“十四五”末,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达到96%。目前,我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涵盖防洪、供水、灌溉、生态等领域需求。
校园风采
>校区风采 科技赋能千年工程,多维度解读中国水利“黄金内容”
2025-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