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胡毅、通讯员高艺媛)生物多样性金融是《绿色金融》大文章的重要篇章,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发展新动能。但该领域面临标准缺失、项目难以认定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源的精准配置。为此,中国人民银行组织推动实施了《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试行)》,为统一项目标准、引导资金精准支持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湖北是生态省,发展生物多样性金融意义重大。国家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2025年二季度末,全省生物多样性贷款余额达2260.42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31.0%,财力加速向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集聚。专家表示,我国启动了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试点。这一步发出了明确的信号:继碳金融之后,生态系统“定价权”争夺战已经打响,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独享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据了解,全球约44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高度依赖自然生态系统。我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亟需开拓市场化渠道,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此次试点就是为了解决“生态有价”的问题,让生态保护者通过市场化机制获得真正的经济回报。为推动贯彻落实根据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场景+金融”多元化金融服务模式。在可持续农业领域,宜昌实施了聚焦农业农业类别的“再贷款+生物多样性”贷款,专门用于“秭归纵城”项目的产业发展。生物多样性金融服务深入种质保护、生态种植、产业升级等关键环节,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业协调发展。在可持续林业领域,十堰聚焦碳汇价值,落地湖北省首单“可持续林业+生物多样性”贷款,探索“林业碳票权质押”贷款模式——金融资产——绿色环保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旅游贷”、“民宿贷”等产品,支持生态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引导资本优先投资生态友好型项目,在强化生态红线壁垒的同时提供融资支持,助力实现“两座山”转型。上述信贷产品在授信评价和授信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理念。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金融研究部主任胡德表示,将引导金融机构对接“生态环境权平台”,通过“科技+数据”双轮驱动,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